定位點
第一天:
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(南島民族文化探密、水舞花園景觀)→大王部落巡禮(可預約編織、琉璃珠體驗)→太麻里多良車站觀海→向陽薪傳木工坊(手作點心、可預約DIY及餐點) →臺東山海鐵馬道自行車:臺東懷舊鐵道路廊→馬蘭車站→臺東糖廠-原社手創生活館→鐵花新聚落(特色市集、LIVE音樂表演區)
第二天:
白守蓮部落巡禮(比西里岸PAWPAW鼓樂團表演、彩繪小羊、原住民風味餐需預約)→東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及阿美族民俗文化村(旮亙樂團表演、竹炮…) →特色小店(如:棉麻屋-站上國際舞台的原住民工藝棉麻織品)→都蘭新東糖廠→加路蘭遊憩區(手創市集、景觀藝術)→石山部落(漂流木工藝、原住民編織)→賦歸
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是一個擁有多元族群的島,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具體的展示讓觀眾了解人、自然、文化三者的互動關係,將臺灣豐富多樣性的文化,透過博物館的各項功能傳達給每位來訪的觀眾,並使大家更珍惜、尊重這片土地綿延不斷的自然與文化生命。
比亞的草屋琉璃珠工坊 「比亞」是店主人利幸陵的排灣族名音譯,民國88年他在太麻里通往金針山的必經道路上,開設了這間「比亞的草屋」,是排灣族的原住民工作室,與母親在隔壁的「陳媽媽工作室」,成為在通往金針山的路上,吸引遊客目光,停留駐足的風情店面。
多良火車站 在最美麗的車站眺望最美麗的大海,裁撤了車站卻裁不掉它的美麗。因站址原為山坡地,南迴鐵路工程處特別將車站以高架設計,一樓為候車室與售票處,二樓為月台,月台上的紅色欄杆為明顯特色,站在此處可鳥瞰太平洋,被譽為全臺灣最美的車站,吸引許多鐵道迷前來朝聖。
臺東環市自行車道 臺東環市自行車道,又稱為山海鐵馬道,路線總長達21公里,沿線風光包含了臺東舊火車站、鯉魚山、舊鐵道路廊,接著由卑南大圳轉至水利公園,再沿著卑南溪抵達臺東森林公園、臺東海濱公園至太平溪…等。是來臺東不可錯過的休閒樂活行程。
馬蘭車站 離臺東舊站不遠的馬蘭車站,是現今鐵道迷或鐵馬族口耳相傳的知名景點。於1922年設立的馬蘭車站(當時叫馬蘭驛),以貨運為主要業務,在時代的變遷下走入歷史,在2001年廢止後規劃為自行車道,可通往臺東舊站,飽覽沿途的美景和藝文風情。
鐵花新聚落 覺得臺東晚上無處可去嗎?鐵花村夜晚的藝文饗宴已經遠近馳名,現在更與國際魅力據點和鄰近的秀泰影城周邊地區連結在一起,形成鐵花新聚落,就是要讓臺東的夜晚充滿樂趣與文創氣息!
比西里岸(白守蓮部落) 白守蓮緊鄰在三仙台北側,是一處很純樸的阿美族部落。比西里岸Pisirian是阿美族語,有放羊的意思,這是部落原來的名稱。部落原本是在現址後面的山坡上,在1947年受颱風侵襲,嚴重損毀部落,所以遷移到山腳下的海邊定居。
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位於成功鎮都歷的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,入口處在台11線126公里附近,是交通部管理整個花東海岸旅遊景點的大本營,許多臺東海岸線的觀光休閒設施,都是東管處努力規劃的成果,也是旅客獲得東海岸豐富旅遊資訊的最佳去處與旅遊據點。
阿美族民俗中心 阿美族民俗中心以東海岸人數最眾的原住民族群-阿美族為主題,不論是建築、展覽或展演項目,均包含濃厚阿美族文化特色,前來的遊客可藉由阿美族的物質文化、音樂、美食,感受這個以海洋維生的民族所展現的生活內涵。
棉麻屋 棉麻屋,1998年成立,由一捆棉線和一雙手開創自然樸實的生活
新東糖廠文化園區 新東糖廠曾是臺東民間經營的紅糖製造廠,於民國80年結束營業生產後,在臺東縣政府輔導下積極地轉型為「都蘭紅糖文化園區」,將閒置空間轉化為藝術家合力經營的藝術文化園區,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空間,提供地方部落、文化藝術團體演出場地,這裡已成為東臺灣藝術工作者交流、展演的舞台,未來還有許多可以開發及經營的空間。
加路蘭遊憩區 走在台11線157.7公里附近,加路蘭遊憩區就在眼前,這裡離小野柳風景區不遠,原為空軍建設志航基地機場時的廢棄土置場,經東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廢多次規劃整理後,以生態工法開發,目前已成為相當熱門的遊憩區,加上每年舉辦的手創市集受到熱烈迴響,使得加路蘭遊憩區成為自然與藝術氣息兼備的海岸。
石山部落 石山部落也是富豐社區,阿美族稱之為ka-kawas-an,意思為聖靈聚集之地。 位於臺東市中華大橋旁,花東海岸公路起點上,在市郊石頭山下的小部落,位在臺東市東北方,東臨志航基地、西順志航路可至臺東大橋、南至卑南大溪與南榮里、新生里為界、北臨富岡里。附近的空軍志航基地戰鬥機每天準時起降,訓練飛行。由於基地因素,附近的開發受到限制,讓這裡保有自然純樸的景緻。